
2016年2月5日,新春佳節前夕,寶鷹集團副總裁古樸發表了一篇《閑談“幸福存在于差異化中”的文章,新華網、鳳凰網和國際日報刊登了該文章。
“幸福”(書法作者:仁和居士)
近聞多位名流、官員論幸福,覺得都未撓到癢處。我以為,唯有“差異化”存在,人生才會有幸福。
中華民族大概是世上最懂得“差異化”審美思辯的民族。從“于無聲處聽驚雷”,“文武之道,一張一馳”,“文如看山不喜平”,到老子“正復為奇,善復為妖”的歸納,無不在提醒,人類這種生命體假如失去了差異化,其存在感乃至生存趣味都將大打折扣。
從心電圖可以看到,起伏是生的特征,一條直線意味著歸天。書法繪畫追求“破平造險”,詩詞文章追求“平仄跌宕”,音樂追求“旋律節奏”,建筑追求“抑揚起伏”,全部都互以對象存在而相得益彰。差異化幾乎成為人類生命的最基本審美法則。“剛柔兼濟”、“陰陽消長”、“規矩方圓”、“進退長短”等互贏、兼得思維方式,幾乎成了中華民族所有思想寶庫中的核心精華,從這個意義上說,懂得了差異化思維,才能真正懂得中國人,才能看懂中華文獻的博大精深與變幻莫測。
從人類生命角度看,沒有差異化就沒有幸福感。苦后的甜是發自內心的,久旱逢甘露、遠航入港灣、風雪夜歸人是值得企盼的,舍而后得、失而復得皆會喜出望外,天天山珍海味很容易食不知味。所謂生在福中不知福,就是因為失去了“差異化”對照。旅行、扶貧、施舍、助人,乃至于自虐、探險、游戲、競技……人類的一切行為的動力源泉,仿佛就在追求差異化,從差異化中認識自己,標出方向,激發出拼搏精神。出類拔萃、鶴立雞群、人醉我醒所帶來的感覺,幾乎無人不羨慕,軍階、職級、階級的存在,恰是一個有序社會的基本特征。
近來,審美疲勞這一美學概念變成了流行語,正是失卻了差異化的比對體驗而令人麻木、生厭、無所適從。所謂籮里挑花越挑越花,所謂貨比三家,所謂物理學中參照物,所謂陪襯人,所謂有無相生,所謂亂治同字……失卻了差異化,人類認知能力將大打折扣并逐漸退化。
去看看水電站原理,沒有水位落差,何來澎湃動力?也難怪有人說,幸福是人類要去追的目標,因為沒有距離差,何用去追?西湖美景甲天下,到處都是西湖,何甲之有?不斷失敗后的成功,不正是最幸福的感覺?因此,差異化是人類進步的本質動力與核心內含。消滅貧困是可取的,前提是必須人人勤奮努力,而人為縮小城鄉差異、無前提條件下的消除貧富差別等說法,在思想家眼中,應該是社會毒藥,是不可持續發展的迷幻劑和短視盲點。真正的智者會巧妙地利用、甚至創造差異,就象詩文音樂的跌宕起伏,就象當代電視肥皂劇中的落差巨大的劇情安排。在差異化存在的社會中,方能懲懶治惰、勵精圖治、揚善辟邪、激發上進;在差異化存在的社會中,才能進行角色互換、貧富消長、城鄉起伏的變化,才是充滿活力的象征。
當然,差異化存在,一定會有痛苦。但是,正所謂不亂無所謂治,不痛怎會臥薪嘗膽、奮起直追?同理,不識悲慘禍患,如何識別幸福?連幸福的前提都未明白,怎么去爭取幸福?幸與不幸,永遠是差異化環境下比較而來的,這也解釋了為什么有人得到一件新衣服而興高采烈,有人腰纏萬貫依舊憂心忡忡。
《桃花源記》最終結語,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后,“遂無問津者。”順手就找到了,相信既無此佳文,更無“世外桃源、海外仙山”的無窮魅力。唾手可得是尋常物、毫不費力的代名詞,假如幸福是這樣的事物,那么世上就沒有“珍稀、罕見、難得、奇特、恰巧、鳳毛麟角”等感嘆了。
因此,差異化的存在,不僅是合理合情的,而且是一門大學問,從人類認知學角度看,它就是產生幸福感的源泉。因為,一旦失去差異化,那就是一潭死水。
鳳凰網 http://gz.ifeng.com/wenhua/detail_2016_02/05/4764265_0.shtml